开学两周,中秋节放了3天假,回来上了3天学,遇到周末,继续上学一周,今天开始,杭州中小学生又迎来了秋假和国庆小长假。
根据杭州市教育局消息,2024年秋季学期于9月1日报到注册,9月2日正式上课,至2025年1月21日结束,1月22日起放寒假。2025年春季学期于2月13日报到注册。
宁波、温州、台州、衢州、舟山等地市,近期也发布了2024学年新学期校历,报到开学时间集中在9月1日-2日,2025年1月19日-22日学期结束。
根据杭州市钱塘区公布的新学期校历,去掉双休,以及中秋、国庆等法定节假日,还有国庆假期额外连着的3天秋假,新学期,同学们在校上课时间是94天左右。也就是说,再上75天课,杭州孩子又要放寒假了!
“一放假就肯定各种大小玩,会不会很难进入学习状态?上几天学就放假,孩子心会不会野了?会不会影响学习?”最近,和林妈一样有“放假焦虑”的家长有不少。
断断续续各种大小假期愁坏老母亲
上班、上学3天,放假4天。上周,被很多人称为“最美好的一周”。但对家长林妈来说,开心中也夹杂了许多的担心。
9月已经过了大半,林妈觉得已经读初中的儿子还没有进入“初中生”的学习状态。“初中科目一下子多了,学习压力也大了。早上要早起,晚上开始晚自习,我很希望孩子有初中生的紧迫感,但他除了吐槽‘初中作业好多啊’外,似乎没有努力抓紧时间学习的意识。”
之前,因为中秋调休,上了6天学,小林一脸不高兴,到了上周,掐指一算只要上3天就又迎来了周末,小林天天笑眯眯念叨:“又要放假啦!”
“一放假,孩子就懒散下来。睡到自然醒是肯定的,吃个早饭,稍微写点作业就中午了,下午再出门走一走,半天又没了。真的没什么时间学习啊!”林妈说,对于10天“秋假+十一假期”,自己也早早规划好了——趁着秋假错峰去一趟成都。
“每年春假、秋假,一家三口都会出门旅游。小学时候学业压力小,一去就是七八天,也不用担心学习。今年孩子读初一了,但错峰出游的福利我们还不想放弃,时间肯定要改短,打算拿5天去一趟成都,还有5天认真写作业,搞学习。”林妈坦言,虽然安排了出游,但内心其实很矛盾,一方面希望多带孩子出门走走看看,另一方面又担心孩子玩了5天心散了,回来很难专注学习。
家长方妈有同款烦恼。“孩子今年初二了,学习很紧张。尤其是初二一下子各门课难度增加,感觉她的状态有点‘捉襟见肘’,很需要大块的时间查漏补缺,并好好做一些提升。但秋假在家学习吧,觉得没有利用好这个错峰假期。要是带她出门玩吧,又担心学习任务完不成。”方妈说,因为矛盾、焦虑,自己迟迟定不下来秋假和十一假期的安排。
放假“打回原形”?这些大招可以试试
在浙江省师德楷模、杭州市建兰中学班主任寿丹老师看来,今年9月到10月初假期多,对学生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初一的学生,正处于进入初中的适应期,家长担心孩子刚了解初中的作息、学科要求,还没养成习惯,就又要放假“打回原形”。“相比小学,初中的课业多了、难度高了。如果孩子持续长时间在校,心理负担会大,可能会觉得初中太累了、太难了,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也会更困难。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9月有张弛有度的学习、生活模式,反而可以让学生更轻松适应初中,减轻心理负担。”
而对于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来说,家长很担心各种假期让孩子没法收心,担心孩子意识不到初三的重要性,缺乏紧迫感。“其实,家长不需要过于担心。初三学生已经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到了初三,不管是学业难度、学习时长还是学业压力都有增加,孩子们有多一些的休息时间作为调整,其实很有好处。”
寿老师表示,学生其实很需要劳逸结合,也很需要调整、休整的时间。而且,假期其实也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学生都可以有拓展和查漏补缺。
比如对于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更需要自己消化整理的过程,不管是中秋小长假还是秋假、国庆长假,都提供了自主学习整理的时空。而对于在学习上有弱项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假期的时间消化没有落实的基础知识点,有自己的重心可抓,查漏补缺后,在下阶段的学习上可以更从容。
假期多,如何平衡学和玩?如何在学习时更有效率、更专注?
寿老师建议,在放假前,老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制定好日计划,结合孩子的身心情况及学业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日计划单。计划单包括旅游、休闲、娱乐等计划,也包括学习计划。有了规划,孩子就可以更好地开展假期。
同时,可以避免因为催促孩子写作业或者把作业集中到最后一两天拼命赶导致家里的“鸡飞狗跳”。在假期中,家长可以结合计划再做引导、跟踪和提醒。“在计划执行中,如果孩子和家长遇到困难,及时联系老师进行沟通调整。老师也可以在关键时刻提醒孩子。”
寿老师表示,假期回来,孩子没法马上专注投入学习,状态可能也没那么好,其实很正常。除了尝试在假期后半段调整作息外,老师们也会想很多办法。
“长假回来后,一些学生的状态可能又回到了开学初。不过,不要太过担心,学校会利用班会课、活动课做一些假期总结,并请同学分享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家校配合,及时沟通,多关注、鼓励孩子,让孩子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