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丨完善养老服务,该多听听老年人的想法

提要:精准发力

转眼又到重阳节,在我国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银发一族”的养老生活正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关系着家庭的幸福感,更是整个社会的民生大事。调查显示,基于“原居安老”的文化习惯,我国九成以上的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社区公共养老服务工作压力不小。如何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吃上合口又实惠的三餐?看病就医、上门照料如何更加高效便捷?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又该如何协调各方利益,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也能享受“上下楼自由”?这个角度上,“重阳”的意义除了敬老尊贤、传承孝道,更重要的还是关注老年群体生活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

老年人最需要什么、完善养老服务的重点何在?破题关键在于,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多听听老年人的想法和意见。就拿吃饭这件“头等大事”来说,如今北京许多社区相继开设老年餐桌,解决了不少独居老人的吃饭难题。而用餐老人身体状况、饮食习惯各异,有人能主动到驿站就餐,有人则期待送餐上门等“附加”服务。为此,不少老年餐桌上线定制化服务,尽可能满足多元就餐需求。再如,北京有社区将居民家中家庭电话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可一键呼叫社区居委会、养老驿站、老人子女或其他自定义的联系人。许多老人玩不转智能手机,把他们熟悉的座机改造得更加简单易操作,为老年群体提供与外界交流之便,可谓改到了点子上。沿着这样的思路,在出行、休闲、就医等诸多方面真正想老人之所想、急老人之所急,方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养老服务事无巨细,其实施质量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治理智慧。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常住老年人达494.8万人,占比22.6%,已经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当前占据主体的初老群体,大部分还有自理能力,也能够照料他人,当他们逐渐步入高龄,才是压力逐渐显现的时候,尤须未雨绸缪。这一方面,北京已经做了不少工作。从推进建设社区养老助餐网络,到大力发展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再到布局百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正逐渐打通居家养老的“最后一百米”。据悉,今年年底前,北京还将实现每区至少有一家康复医院、一家老年护理中心、一家安宁疗护中心,将更多资源向“老老人”聚焦。期待各方盘活资源、增加供给,瞄准老年群体所需所盼精准发力,将养老服务一步一步落到实处。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也是长久、久远的谐音,“九月初九”中更包含着岁月静好、福寿绵长的文化隐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子女尽心、政策支持、社会发力,支撑起“银发一族”的幸福晚年,提升的是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暖的是所有人的心。

Tags: